楊德昌導演真的是台灣電影史上最優秀的導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真的是華語片最佳影片。
(以上都沒有之一)
楊導演在這部片中,做到了同時影像、聲音及隱喻都有各自表述的情境與表達意涵,而確又將它們不著痕跡的融合在一起。它們有時候是自相矛盾,有時候確又相應,合起來有時候又讓人有不同的感受。觀者若能細細品味,往往在觀後還能夠回味無窮。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想大概沒幾位導演有這種功力。
例如,小四與小明蹺課到靶場附近談戀愛,遠方的軍隊在打靶,背景聲音是槍聲隆隆,一片肅殺之氣;而影像卻是兩個人輕鬆的聊天閒談。愛情與環境是矛盾的,而卻能夠無違合感,槍聲在此時好像變成慶祝愛情的煙火爆破聲,但是確實也能夠傳達出時代的肅殺背景。隱喻著愛情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中,還是能夠萌芽的。
還有,小公園演唱會中,小貓唱著柔美動聽的貓王歌曲,舞影婆娑,一片歡愉。背景是動聽的音樂,影像帶到後場,確是上演著大打群架及質疑詭譎的戲碼。隱喻著美援時代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整體讓人有一種外弛內張、詭異的時代氛圍。
這種經典場面,片中隨處可見。還有聯考放榜收音機廣播的首尾呼應;颱風天停電中的刀光劍影;警備總部幹員唱著風花雪月,影像確是隔壁被疲勞轟炸的小四爸爸。
隱喻方面,以片頭中小四從片場偷來的手電筒為例,在不同的場景中,代表不同的意涵;或是窺視、或是掌控權、或只是光影效果。或是理智(片末手電筒遺忘在片場,代表小四失去理智)等等。
其中有一段,妹妹要上學,結果裙子太大沒有別針,急著問媽媽姊姊找。這段和侯孝賢導演的「尼羅河女兒」(1987)中,也是有一段相同的場景。應該是向侯導演致敬的吧?
看經典好片,真的可以學到好多東東喔!不過有些反思可以分享:
1. 我們知道,攝影的2D媒材,可以同時表達兩種相反的語意,如:矛盾修辭(oxymoron)。單張攝影作品可以像楊導演這樣同時表達三種、甚至三種以上的內涵嗎?
2. 又者,一本攝影集,如何透過編輯,傳達出多線程,彼此呼應或矛盾的思考邏輯及情境嗎?
多看看楊導演的這部經典之作,或許會有些啟發也說不定喔。
(以上都沒有之一)
楊導演在這部片中,做到了同時影像、聲音及隱喻都有各自表述的情境與表達意涵,而確又將它們不著痕跡的融合在一起。它們有時候是自相矛盾,有時候確又相應,合起來有時候又讓人有不同的感受。觀者若能細細品味,往往在觀後還能夠回味無窮。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想大概沒幾位導演有這種功力。
例如,小四與小明蹺課到靶場附近談戀愛,遠方的軍隊在打靶,背景聲音是槍聲隆隆,一片肅殺之氣;而影像卻是兩個人輕鬆的聊天閒談。愛情與環境是矛盾的,而卻能夠無違合感,槍聲在此時好像變成慶祝愛情的煙火爆破聲,但是確實也能夠傳達出時代的肅殺背景。隱喻著愛情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中,還是能夠萌芽的。
還有,小公園演唱會中,小貓唱著柔美動聽的貓王歌曲,舞影婆娑,一片歡愉。背景是動聽的音樂,影像帶到後場,確是上演著大打群架及質疑詭譎的戲碼。隱喻著美援時代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整體讓人有一種外弛內張、詭異的時代氛圍。
這種經典場面,片中隨處可見。還有聯考放榜收音機廣播的首尾呼應;颱風天停電中的刀光劍影;警備總部幹員唱著風花雪月,影像確是隔壁被疲勞轟炸的小四爸爸。
隱喻方面,以片頭中小四從片場偷來的手電筒為例,在不同的場景中,代表不同的意涵;或是窺視、或是掌控權、或只是光影效果。或是理智(片末手電筒遺忘在片場,代表小四失去理智)等等。
其中有一段,妹妹要上學,結果裙子太大沒有別針,急著問媽媽姊姊找。這段和侯孝賢導演的「尼羅河女兒」(1987)中,也是有一段相同的場景。應該是向侯導演致敬的吧?
看經典好片,真的可以學到好多東東喔!不過有些反思可以分享:
1. 我們知道,攝影的2D媒材,可以同時表達兩種相反的語意,如:矛盾修辭(oxymoron)。單張攝影作品可以像楊導演這樣同時表達三種、甚至三種以上的內涵嗎?
2. 又者,一本攝影集,如何透過編輯,傳達出多線程,彼此呼應或矛盾的思考邏輯及情境嗎?
多看看楊導演的這部經典之作,或許會有些啟發也說不定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