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Canon EOS EOS R5 無反光鏡數位相機初步使用報告

上個星期才買了新相機,這是繼2009年開始使用Canon EOS 5D Mark II之後,隔了12年才更新工作主力相機。因為其實5D2是台很優秀的相機,12年來,除了原廠召回更換反光鏡組,一年多前更換內部電池,還有橡膠蓋老化斷裂之外,一直都工作正常,沒有其他問題。5D2優異的服役記錄,讓我一直都很信賴它。不過機器總是會隨著科技進步而落伍,近年來,無反相機興起,造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潮流,無反相機的確有很多優點,諸如去除光學菱鏡及反光鏡組的機構部份,讓相機的體積及重量都變得較為輕盈,使用電子觀景器讓影像所見即所得,更容易方便使用。本來無反相機是 Sony 的天下,身為Canon的忠實用戶,原本要跳槽了,還好 Canon 出了EOS R系統,讓我這個 Canon 的用戶也可以開始使用無反相機系統,同時也可以透過轉接環,繼續使用原有的 Canon EF 鏡頭群。

在去年(2020)Canon 發表了 EOS R5 及 R6,技術諸元非常的優秀,發表之初造成一股風潮,市場還因此而缺貨,我是等到今年農曆春節後,才開始認真考慮購入R5,並將5D2退役,轉成備用機。

R5 入手之後,開始了一系列的測試以及熟悉操作的拍攝練習。我做了幾次街拍,包括去華山文創園區、剝皮寮歷史街區及鄰近區域。R5的性能很強,諸如人眼對焦、跟焦、色彩表現度、高ISO可用度,都讓我驚艷。覺得新一代的無反相機,在性能及影像品質上都達到更高的等級,我發覺已經回不去有反光鏡的相機世界了。

經過數日的操駕,大概可以有以下的幾點感想:

1. 畫質:

4,500萬畫素以及極佳的畫質,讓我驚艷。當然,畫質和鏡頭的素質有絕大的關係。我現在使用的鏡頭是 Canon 24-70mm f/2.8 II ,整體的表現非常好。但是在5D2時代表現傑出的另一支 Contax 85mm f/1.4 手動鏡,透過轉接環的轉接,雖然可以正常使用,但是畫質已經無法達到 R5的要求,放大檢視下,沒有辦法有犀利的畫質表現。所以我所收藏的標榜優異顏色表現、畫質犀利的 Contax 手動鏡,都將步入歷史了,殘念。

2. 對焦:

雖然人眼對焦功能非常強悍,自動對焦也很犀利,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卻無法滿足我的需求。例如說拍攝一些有反射或是折射的窗戶時,會有很多的重影,重重疊疊的各種影像交織在一起,這時,R5會選定其中一個影子做對焦,但是往往不是我要的那個,這時就要去切換對焦模式,感覺不是很方便。對於這種狀況,我還在找尋適當的解決方法。

3. 手動對焦的峰值對焦功能:

R5有一個峰值對焦功能,在手動對焦時,非常好用。焦點所在的區域會顯示成為紅色(或是其他顏色),隨著轉動對焦環而前後移動區域,非常好用,讓以前5D2時代還要用第三方廠商的對焦晶片才能作動的合焦指示功能瞠乎在後。這讓手動鏡使用者又燃起一現希望。

4. 1.6倍裁切:

R5內建1.6倍裁切功能,模仿 APSC 相機相對於全片幅尺寸的1.6倍焦距,在全片幅的畫幅上作較小的裁切,可視作鏡頭焦距乘以1.6倍,然後畫素只有原來的一半左右。這個功能我覺得很好用。當我使用24-70mm焦段時,使用1.6倍裁切功能,就能變成約38-112mm的焦段,變成有點望遠的鏡頭使用,拍攝一些人像或是活動的場合,非常好用。雖然畫素降低,但對我而言已經夠用。如此便可以省下一顆鏡頭。

5. 表現自然的混合光源環境:

以前在5D2時代,在低色溫環境下的黃光表現是非常糟糕的,我往往都要拍攝RAW檔,在後製階段調整色溫。但是R5在這種環境下的表現就令我十分滿意,色彩表現十分的自然,一點都不會有過黃的感覺。甚至在一些燈光與日光混合的環境光狀況下的色彩表現,也是令人稱許。很高興終於可以不用一直拍攝RAW檔,再回去調整色溫了。直接拍攝存JPG檔就可以交件了。

6. 優秀的電子觀景器:

無反光鏡相機的出現,就是因為電子觀景器的應運而生。R5的電子觀景器反應敏捷,色彩真實自然,在逆光下的亮部(high-light)仍然可以清楚的呈現。因為相機螢幕過小,老花眼看不清楚,我反而喜歡使用電子觀景窗來瀏覽檢視照片,甚至瀏覽選單調整設定呢。

7. RAW 與 cRAW:

R5的畫素高達4,500萬像素,所以RAW檔的size是非常的驚人,大概有五十幾Mega bytes左右,對於現有的電腦和軟體而言,是個不小的負擔。所幸 Canon R5 有一種 RAW 檔格式叫做 cRAW,可能是壓縮格式的簡稱,檔案大概是二十幾Mega bytes,尺寸大幅縮小,方便許多。至於品質是否有所損減,據網路搜索所稱,幾乎是沒有影響。接下來再密切測試觀察中。

8. Adobe Lightroom 缺乏對 R5 原生 camera profile 的支援:

在拍攝完一大堆的測試照片之後,進入 Adobe Lightroom 做後製調整時,赫然發現 Adobe Lightroom 竟然沒有 R5 原生 camera profile,只有 Adobe 自身的 profile,雖然也可以用,但是缺乏對於相機原生的 profile 支援的 Adobe,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雖然這不是 Canon 的錯,但總是一個遺憾。希望 Adobe 能夠趕緊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兩種,一是使用第三方廠商所出的支援 R5 的 profile,這家公司叫做 Color Fidelity,只要用 PayPal 付美金25元,就可以獲得。

另外一種,就是使用 ColorChecker Passport 製作給 Adobe Lightroom 使用 的 Canon EOS R5 的 Profile。這個方法請見下一篇文章 「使用 ColorChecker Passport 製作給 Adobe Lightroom 使用 的 Canon EOS R5 的 Profile」。

註:Adobe 在 2021.11 發表 Photoshop Lightroom Classic 11 以及 Camera Raw 14 之後,已經內建 R5 原生的 camera profile,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從擲筊學到的事

擲筊的目的與功能 擲筊(跋桮)是道教信仰中一種祈求神靈意見的工具,我發現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擲筊不僅是作為人與神明之間溝通的一種工具,如能善加運用,更能讓神明指點與幫助信眾,發揮濟世救人的精神與目的。 擲筊的原則 一般會將擲筊斥為迷信,主要是因為只看到了擲筊本身的隨機性,認為擲筊所顯示的聖筊或陰筊,只是隨機出現的現象,並非神意,進而否定無形神明的存在。然而並非如此。因為: 無形的神明是存在的,而且神明可以控制筊杯。 擲筊有嚴謹的規則,並非依賴隨機而成的卦象。 就嚴謹的規則而言,請見(註一) 所列的書。我要在此強調,因為擲筊有嚴謹的規則,有邏輯的流程,所以問出來的答案才有意義。 寺廟的選擇 神明是住在寺廟裡的,所以要問事,請神明幫忙,最好是去寺廟裡問。 首先,我建議去問事的寺廟,有以下幾個原則: 1. 地方大廟 雖然廟越大,並不代表就越靈,但是該廟一定要在地方上是一座指標性的寺廟,這樣的話,至少有一定的水準在。 2. 以正神為主 所供奉的神明應以正神為主,如觀世音菩薩、天公廟、天上聖母、關聖帝君、玄天上帝等等。正神明道德、修正氣,也是我們處世為人效法的對象。 3. 百年歷史 廟有一定的歷史,代表著已經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考驗。 4. 有口碑、事蹟豐富 若是有很多事蹟,代表著該位神明神通廣大,很會辦事。 5. 香火鼎盛 很多人在拜的廟宇,當然該廟的神明遇到的案子數量就越多,種類也就越豐富,這代表該廟的神明處理事情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對我們要問、要祈求的事情,想必也能駕輕就熟。    不建議 1. 香火不興盛、沒什麼人拜 這種寺廟有幾種可能,也許是正神已經不在了,或是廟方管理人道德有所虧欠,或不會經營,亦或是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這種寺廟除非與你有特殊因緣,否則不建議。 2. 個人宮壇 像有些個人宮壇有詐騙的行為,所以必須看清楚,不要事情沒解決,反而被騙財,甚至騙色。 3. 陰廟 到陰廟許願祈求,通常是需要還願的,就是和鬼神交換條件,倘若願望達成卻忘記還願,恐怕會產生一些問題。所以建議去祭祀正神的廟參拜,因為正神無所求,不會因為你忘記還願而責怪甚至降禍於你。 入廟後參拜及擲筊的流程 通常遵循「 左青龍進,右白虎出 」的原則,由面對著廟的方向,右邊的門進入,中間的門是給神明出入的,所以信眾不得從此進出。 進廟之後,將供品及金紙置於供桌上,然後取香依照廟方所...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攻略

  西國三十三靈場納經帖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有著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日本最早的朝聖之路。我發願要在2024年完成「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在搜尋資料及計畫行程的階段時,發現在網路上的行程資料很少,不像「四國遍路」的行程資料豐富且多樣(車行、徒步及混合大眾交通工具)。於是在我進行這次巡禮之際,我盡可能的詳細紀錄行程細節,並編輯整理之後公佈,希望能夠對有意願進行此項朝聖計畫的人有幫助。 「西國三十三所」雖然不如「四國遍路」的寺院多,只有三十三所,加上三所別格寺院,也只有三十六所寺院。不過這些寺院的分佈非常的廣闊,最西邊的圓教寺在兵庫縣姬路市,最東的華嚴寺位於岐阜縣,最南邊的青岸渡寺在和歌山縣,最北邊的成相寺到了日本海側的京都府,直線距離來說,南北有二百二十多公里,東西有一百九十多公里,橫跨兵庫縣、京都府、大阪府、滋賀縣、和歌山縣、奈良縣、岐阜縣,範圍之大,除非開車,絕非短短數日能夠完成。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寺院分佈圖 巡禮的交通方式如同「四國遍路」,有徒步、開車,以及「混合大眾交通工具加徒步」的方式。我是採用後者,所以必須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時刻表進行非常仔細的研究,以利於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有效率的接駁。以我的經驗來說,計算接駁的時間及搭乘的班次是計畫行程中最耗費時間與精力的部分。好在現在有 Google Maps,可以協助我做路線與交通工具的選擇與接駁規劃。 另外,我採用兩種方式來進行巡禮:將所有寺院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比較靠近京都的二十所寺院,第二個部分是離京都很遠的外圍寺院。第一個部分我在2024年5月份完成,第二個部分則是在2024年12月完成。京都附近的20所寺院的交通方式其實非常簡單,大部分都位於市區,搭乘地鐵公車或徒步皆可抵達,交通方式網路上的資料很多,此處不再贅述。我只針對比較偏遠且大眾交通工具較不便利的寺院做解說。 我購買外國人才能使用的「關西廣域鐵路周遊劵」來節省交通費用,所以行程儘量選擇使用JR(鐵路)的方式。因為一張周遊劵的期限是五日,我購入兩張周遊劵,必須在十日內走完13所寺院才行。 住宿的考量除了預算之外,地點的選擇非常重要。因為行程很緊湊,所以都安排在車站附近走路不超過三分鐘的旅館。車站附近通常有超市、超商,採購補給方便。 當然,我的行程是沒有按照寺院番號的順序。如果要按照順序的方式來走也是可以的。...

祖先遷葬的奇事

緣起 我們家祖先的墓一共有三個,一個是高祖母許劉員、曾祖父許求、曾祖母許潘烏甜合葬的墓。一個是祖父許財旺的墓。另一個是祖母許陳快的墓。 為何會想要遷葬? 一來是祖先的墓有點年久失修,祖父墓的墓碑甚至有反潮變色的現象,代表墳墓內部已經浸水。考量修墓的經費可能會很多,對於大家而言,可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二來是我們這一代的年紀漸漸的老了,下一代的子孫不見得會照顧這些祖先的墓。如此的話,對於祖先就有所虧欠了。必須得考慮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案。 第三,是來自小弟 Jemic 的訊息,他說有來自祖先的一些訊息及徵兆,要我們子孫好好處理祖先墓的事。其經過也是滿奇特的,請參考 他的部落格 。